面對極端氣候及經濟發展過程產生的環境衝擊,日月光投控以環保公益做為社會參與的主要基石,連結在地居民、政府機關、非營利組織、供應商與客戶等利害關係人推動環保公益專案,以減緩及調適負面衝擊,並帶來環境發展正效益。自2014年起,我們每年捐獻至少新台幣1億元用於台灣環保相關工作,並承諾持續推動30年以上,目標投入總金額至少新台幣30億元,以實踐環境永續的願景。
2024年撥款新台幣1億元,委由財團法人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規畫與執行環保公益專案,以「節能減碳」、「自然生態」、「環境教育」、「循環經濟」與「環境保護」為五大主軸,總共推動37項環保公益專案,促成資源有效利用與環保永續的作為。
重要工作成果請參閱: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
主軸
主要專案
節能減碳
環願山林造林計畫
校園LED方案
綠色供應鏈輔導專案
環境技術學術研究計畫
森林經營碳匯抵換方法學開發專案
環境教育
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獎助
天下雜誌微笑台灣創意教案徵選
東光蝴蝶園生態教育專案
桃園市大崗國小魚菜共生後續維運專案
日月光青少年永續創新競賽營
日月光永續創新競賽
自動化智慧回收島專案
環境保護
日月光海域守護計畫
永續守護清淨河川計畫-桃園市黃墘溪水質淨化及監測
打造楠梓最美綠色園區專案
贊助環境保護國際會展-「2024智慧城市展」
自然生態
臺灣保育類種野生動物之基礎調查與保育研究計畫:食蛇龜
日月光守護台灣野蜂及西洋蜂復育計畫
中科虎尾園區-生森不息生態永續復育計畫
循環經濟
供應商永續經營獎
日月光投控與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自2022年起推動「日月光海域守護計畫」,以長期持續的行動,守護海洋永續生態環境。為響應聯合國世界海洋日,我們在2024年6月1日擴大舉辦「日月光海洋日」,攜手日月光半導體高雄廠、中壢廠、矽品精密、環旭電子台灣子公司環鴻科技的員工及眷屬,並號召22家供應鏈夥伴,邀請在地居民、非營利組織、環保團體等共1,600人,於新北石門風箏公園、桃園草漯沙丘大園潮音海觀景步道、台中松柏南堤、松柏港北堤沙灘、高雄旗津海灘及高雄西子灣、澎湖馬公市五德里沿海沙灘,共7地舉行聯合淨灘,當日總計清除了2.8公噸垃圾,希望透過海洋日活動喚起民眾對海洋守護的意識,並整合供應商及其他團體的力量來實踐對海洋環境的重視。2024年本計畫與墾丁「台灣潛水」及龍洞「水上玩家行」兩間潛店合作,每月持續進行淨灘與淨海,整年度共推動了18場淨灘及32場淨海活動,參與人數達2,356人,共清除了約5公噸的海岸海洋垃圾,並培訓了70名「日月光環保潛水隊」隊員,透過專業課程,協助有意願投入淨海的員工及社會大眾能取得潛水證照,習得淨海必備的知識與技能,為海洋守護團隊增添生力軍。
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持續推動「校園LED方案」,協助偏鄉及廠區鄰近社區之中小學,更換節能LED燈管及燈具,關懷學童視力保健。此方案推行11年來,已協助桃園、台中、南投及高雄地區共169所學校,更換174,039支LED燈管,歷年累計節電約20,287,105 kWh,節碳約10,245 tCO2e,透過建立良好的環境照明提升教學品質,同時落實節能減碳。
日月光投控2024年舉辦「日月光青少年永續創新競賽營」與「日月光永續探索營」與銘傳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下稱師大附中)及家扶基金會台北家扶中心(下稱家扶中心),分別針對高中生和小學生舉辦營隊活動,期望藉由多元教育活動,向下扎根,培養青少年和兒童的永續意識。
「日月光永續創新競賽營」旨在提升高中生對環境永續的知識與創新能力,為期半年,分為「永續創新營」、「計畫孵育期」及「成果展現」三階段。暑期營隊活動以五天密集課程開場,帶領學生深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安排創意課程、社會企業參訪,並邀請「2023年日月光社會創新競賽」前三名團隊分享經驗,引導學生認識台灣環境與社會問題,激發創新解方。在「計畫孵育期」中,學生實踐營隊構想,在指導老師帶領下逐步完善提案,經過半年的努力,於最終決選大會上,師大附中學生團隊提出五項創新永續提案,展現亮眼成果。競賽結果由「研螺生技-因螺而生」勇奪冠軍,團隊聚焦福壽螺永續利用,規劃萃取高價值蝦紅素應用於保健食品與化妝品,並製成低成本高營養的寵物罐頭,不僅減少外來種對農業影響,更結合生技創新創造市場價值。各組團隊提案深具創意與商業潛力,展現營隊課程實效,獲得評審一致的肯定與讚賞,也呈現了青少年在永續創新上的無限可能性與實踐力。
「2024日月光永續探索營」主要與家扶中心合作,為清寒家庭的小學生打造精采豐富的夏令營,我們規劃了多元課程與體驗活動,讓小朋友有更多的機會拓展視野並探索地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營隊內容包含參訪魚菜共生農場,了解生態循環與創新農業案例,並參與淨灘行動,親身體會環保工作的價值。我們也與B型企業甘樂文創合作,帶領學生體驗大菁藍染手作課程,學習地方創生的意義。透過跨領域的課程與實作,培養學童環保與永續的意識,鼓勵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持續關注永續發展議題,並帶來正向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