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與森林保育是維護自然生態、促進人類福祉、保護地球及維持經濟繁榮的重要基礎。
日月光投控積極投入並與利害關係人議合推動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事務,制訂淨零損失(No Net Loss, NNL)的指標,並以朝向在2030年達成生物多樣性淨正向影響(Net Positive Impact, NPI)為目標。期望與價值鏈上下游夥伴共同合作實現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願景-即「一個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
避免自身營運及價值鏈活動座落於全球或各國家所列之生物多樣性重要或敏感熱點,以及熱點周圍地區或生態相鄰之地帶,杜絕對受保護名錄的物種產生負面影響。
若發現自身營運或價值鏈活動對生物多樣性或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包含陸域、淡水及海洋生態系統,將依照緩解層級(mitigation hierarchy)採取措施(依序為迴避Avoidance、減緩Minimization、再生Restoration及移轉Offset)以減緩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朝向淨零損失(NNL)的目標。
針對生態系統之供給、調節、支持與文化服務,採用具地區屬性之方法,定期進行依賴度與衝擊度評估,監測和揭露自身營運活動對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風險,建立相應的行動策略及指標與目標,定期公開報導進度與成果。
要求自身營運及價值鏈活動不得有毀林行為,建立監測系統以確保承諾履行並遵守國際與各國之森林保育相關法規,並與供應商及外部夥伴議合以減緩毀林風險,朝向在2030年終結所有毀林(no gross deforestation)的目標。
依據政策要求並回應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的倡議,日月光投控依循TNFD-LEAP方法,第一步識別全球主要廠區與生物多樣性敏感地點的關係(定位, Locate);評估各廠區營運活動對自然的依賴與衝擊(評估, Evaluate);再針對依賴與衝擊路徑分析出對應的風險與機會,透過重大性分析篩選優先的風險與機會(評量, Assess);最後一步擬定因應策略,設定監控指標以及管理目標,並發行「氣候暨自然環境報告」向公眾報導成果(準備, Prepare)。
自然風險評估的結果發現全球110個據點,13個據點鄰近於IUCN所列的II國家公園、2個據點鄰近於III自然紀念物或現象、14個據點鄰近於IV棲地/物種管理區、9個據點鄰近於V地景/海景保護區、1個據點鄰近於VI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區;7個據點鄰近於IUCN的其他保護區,另6個台灣據點鄰近於非法規範圍內的台灣國土綠網保育軸帶。該些廠區的運作皆符合當地法規要求,並未發現有明顯影響生態的現象;多數廠區依賴自然的氣候調節服務以避免高溫或降雨不均的災害,廠區營運的廢棄物處理及溫室氣體排放為主要對自然的衝擊;面對前述依賴及衝擊所產生的實體/轉型風險與機會,各廠區以提升能資源使用效率、優化水資源管理、廢棄物循環再生及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等策略持續進行風險減緩並掌握機會,讓公司在營運獲利的同時,兼顧對環境所產生之衝擊,達成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